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3:18 点击次数:162
科学解毒之路,始于承认无知,而非虚构古人500年前就全知全能。
前文回顾:北大赵冬梅看走眼了:寇准两次伪造天书,一贯弄虚作假
昨天,至少3个记者@我写一下片仔癀。
他们不知道在哪看到了一篇文章,意思是片仔癀也经过临床试验了,对肝病患者有效。
他们觉得扯淡,让我来批判。坏人我来做。
我看了一下文章结尾,写着:片仔癀授权发布。
这就有点不要脸了,既然是片仔癀的投放,你好歹要把临床试验的具体数据公布一下吧?都没有,就找几个中医专家在那捧哏,就叫“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”了?
我自己检索了一下,相关讯息如下:
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8年临床试验(注册号:ChiCTR1800017423)纳入12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,片仔癀组ALT复常率68.3%,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(45.0%)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2020年研究片仔癀中三七总皂苷可显著抑制乙醇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活化(p
看着挺唬人的,但《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》其实是一本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以中国人投稿为主的英文期刊,聚焦天然药物研究(中药资源、天然产物化学、药理学、药剂学等)。
它不是OA期刊,但收取费用:投稿审稿费 50美元,出版费 120美元/页,另外还有语言润色收费300美元。
争议当然是有的,就是循证证据比较低。
“若刊载临床研究,常为小样本或单中心试验,未体现循证医学的高阶证据要求。”
就这?牛逼都吹上天去了?
1
片仔癀——被吹为“药中黄金”、“药中茅台”的神药,在它最火的时候,2021年被炒到1600元/粒。
按照营销说辞:
片仔癀已有近500年历史,其绝密的配方工艺及显著功效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。据传,明嘉靖年间(公元1555年),有一宫廷御医不满暴政携秘方逃离紫禁城,经辗转迁徙隐居漳州璞山岩为僧,他用所携秘方采用独特工艺精制成药悬壶济世。因秘方疗效之神,得名片仔癀(据考证,在闽南语中“癀”意为热、毒、肿、痛和各种炎症的统称,“仔”为语气助词,因该药一片即可去“癀”,有药到病除的意思,故而得名“片仔癀”)。
这种话听听就好。
之前一直有批评说片仔癀是”骗仔癀”。我今天来说说这个“药中茅台”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现有文献中,关于片仔癀改善乙肝相关消化道症状(如恶心、腹胀)的描述,多源于传统经验或小规模观察性研究,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(RCT)验证。
换句话说,证明力远远不够。
片仔癀标注的适应症为“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”。但传统理论中的“清热解毒”功效,与现代医学的临床症状改善之间,并未建立起严谨的因果关系。
“清热解毒”是个什么鬼?病毒五花八门,你相信五百年前的中医一句“解毒”就掌握了所有的奥秘?那你真是智商感人。
我简要和你说。
在先秦至汉代,如果按照《黄帝内经》,所谓的“毒”指的是具象威胁,什么虫蛇咬伤、药物毒性、传染病(疫毒)都算。但此时尚无“热毒”概念,仅提出“热者寒之”的朴素对抗原则。
到了明清时期,这个概念开始泛化了,将炎症、肿瘤溃烂、情绪波动(如“恶语伤肝”)均纳入“毒”的范畴,甚至宣称“癌疾初发,只是肉热痛”,将复杂病理简化为“热毒壅塞”。
最基本的缺陷是什么呢?它缺乏病原体(细菌/病毒)和分子机制认知,以症状反推病因,陷入循环论证。
传统医学拥趸能读懂吗?读不懂就不要继续了。
所以在传统医学中,这是一种玄学的“热”,它包含的症状集合体,有红肿、疼痛、发热(如痈疽疔疮)、舌苔黄等,五花八门,但就是从未界定其物质基础。
用最善意的解释,片仔癀宣称的“清热解毒”实为对症压制,即用寒凉物质(如黄连、牛黄)缓解炎症反应,但无法区分感染性发热(需抗生素)与非感染性发热(如自身免疫病)。
其结果是什么呢?就是将症状暂时缓解等同于“毒已清除”,忽略疾病自愈或安慰剂效应。
这是无效的自我验证陷阱。
以上是出于善意虚构了片仔癀可能有“用寒凉物质缓解炎症反应”的作用,具体有吗?似乎并没有证据支持。
2
片仔癀的药理机制一直是个黑箱。
它宣称成分包括:牛黄(胆红素)、麝香(麝香酮)、三七(皂苷)等,但未分离活性物质,即便真有暂时缓解的作用,是混合药材中何种成分起效、如何起效?迄今不明。
所以为什么要临床大样本双盲实验?一些脑子进水的人,动辄就说中医药因人而异。你动动你那会思考的小脑瓜想一想,片仔癀是因人而异,还是全国人一个方子?如果是后者,为什么不能临床双盲实验来验证呢?
韭菜啊,被收割是有道理的。
即便按照片仔癀自己的宣传,所谓“保肝”也仅提及“降低转氨酶”(肝损伤指标),但未证明对病毒性肝炎(如乙肝)的病原清除作用,反可能延误抗病毒治疗。
至于说明书及宣传强调的“热毒血瘀证”适用,并无客观诊断标准,中医师对“热毒”的判定依赖主观症状描述。疗效亦不可复现。
最近刚刚端出锅的临床报告,仍然是个案或小样本观察,缺乏随机对照试验(RCT)支持。
但这可以打那些“中医药因人施治,不适合临床大样本双盲实验”人的脸了。
3
你如果有一点点基本的科学素养,就应对所谓的“解毒”祛魅。
医学必须从玄学走向分子生物学。
现代医学中的“毒”,既包括外源性的病原体毒素(如霍乱毒素)、化学毒物(如塑化剂DEHP)等,也包括内源性的代谢废物(尿素)、自由基、炎症因子(TNF-α)等。
它们的清除机制明确,如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解毒、肾脏滤过、免疫吞噬……但片仔癀并未有任何证据证明可增强上述机制。
所谓“消炎”,也是一种虚假承诺。
片仔癀是在混淆概念,将“抑制炎症反应”等同于“杀菌”。
现代医学早已明确区分,何为抗炎?缓解红肿热痛(如布洛芬)。何为抗感染?杀灭病原体(如抗生素)。
这里面有一种危险的误导,如果用片仔癀替代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(如痈疽),可能导致脓毒症。
你可以谋财,但不能害命啊。骗仔癀片仔癀!
4
肝病患者应首选现代医学治疗方案。乙肝患者应坚持抗病毒核心治疗,避免因误信中药宣传延误规范治疗。
如是乙肝病毒携带者,可定期监测,无需用药 。
如果肝炎活动期,则需用恩替卡韦/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。
到了肝纤维化/肝硬化阶段,应抗病毒药物+肝保护剂(如水飞蓟素)治疗。
“清热解毒”早已只是一种营销话术,传统医学的信用体系,就是在各种忽悠中崩塌的。
这是前科学经验与实证医学的碰撞。若中医仍沉溺于“五百年前已知万毒”的幻想,拒绝将“热毒”置于显微镜下解剖,则“清热解毒”就是一具文化木乃伊——可供瞻仰,却无法治病救人。
科学解毒之路,始于承认无知,而非虚构古人500年前就全知全能。
已开快捷转载,文章可自由转载
END
医院”二字,即可得到肖飞原配举报信全文。
上一篇:购物车蕴藏消费新动能
下一篇:没有了